我最大的推動力

驅使我幫讀障學生的最大的推動力就是當我見到他們的成績有進步,以及聽到家長的回饋。

在接觸學生家長的時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家長眼泛淚光的告訴我,表示終於找到合適小朋友的教學方法,我也深受感動;亦有家長很開心的告訴我:「我小朋友成績有進步啊!」,這些時候我亦會同樣得到鼓勵。

有一個男學生,他六年級才到博思會上課,他初來到時真的很消極,沒有自信心,還會說:「我無論如何也不會合格,我為什麼還要來呢?」慶幸這位學生的家長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學生需要持續支援才見成效,一直堅持讓他來上課,也慶幸小組中有一位勤力的同學,令他明白到自己也不能太懶惰。到他中二的時候,他終於很開心地告訴我:「我合格啦!」之後上課的表現就更加積極。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令我想繼續幫助更多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

作為一位老師,我們同時是一位聆聽者。

每個學生來到博思會都有自己的問題或情緒,開課之初,我都會與他們慢慢溝通,了解他們的性格和喜好。譬如他們喜歡玩遊戲機,我都會與他們討論;又或者課堂中間的小休,我都會跟他們玩一些益智小遊戲,讓他們放鬆一會。這種輕鬆的溝通方式,都有助老師了解學生,幫助以最適合的方法幫助他們學習。

老師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推動力是當他們在博思會上課後,發覺自己成績有進步,便會開始有興趣來上課的了。

建立詞彙四妙法

1.多感官輸入

利用「多感官輸入」的方法刺激五感(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可以增強孩子對字母的印象。例如:「口講手拍」,讀每一個字母時,拍一下手臂。讀完讀整個詞彙,並掃一下手臂,代表讀完。

2.加強記憶法

如容易忘記已學的字詞及混淆字音或字形相似的字,可以嘗試使用「圖像記憶法」及「故事記憶法」輔助。最常見的分不清「b」與「d」,可將其圖像故事化。「b」的字母可以用「boy」(男孩)及「ball」(皮球)這個兩個同是「b」音的字作提示,如畫一個男孩正在踢球,先寫直線像個男孩,再寫半圓像個皮球。又例如分不清「their」和「there」,可以用「故事記憶法」加強記憶。「Their」和人有關,用與人形相似的「i」,「there」和地方有關,用與路標相似的「r」。

3.有步驟默寫

英文字中有兩至三成無法按照一般拼音的方法拼讀,例如常用字:「the」,沒法拼出來,也不能透過圖像來理解,就可參考「Look、Say、Cover、Write、Check」的方法有步驟默寫。步驟如下:看一眼 → 讀出來 → 把字蓋住 → 默寫一遍 → 對一對。

4.鞏固及重複練習

依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可分為被動的學習及主動的學習。研究發現,在學習知識兩週以後,被動地「聽講」的學生只記住了5%,而主動地「教其他人」的學生則能記住90%。

我喜歡博思會的原因

“我在大學時期曾經替一個發展遲緩的學生補習。有一次,我叫學生專心點,當時他的回應令我很意想不到:「其實我已經很專心,很努力,為什麼大家總說我不專心,不努力?」

那刻我突然醒覺,我是否用了自己的尺去量度對方?我有沒有真正了解小朋友的特殊需要?”

這件事讓我在畢業後很想專注幫助SEN(特殊學習需要) 小朋友,希望可以真正幫助小朋友學習,於是來了博思會做老師,轉眼已經做了十一、二年!由於博思會是以小班進行教學,因此老師較容易與學生建立關係,也容易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難處。我覺得在博思會任教是一份「對人」的工作,比較人性化,能夠針對學生的需要,從而幫助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小組裏,學生難免會有能力上的差異。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學習活動,計分規則以「態度分」的比重最高,能力較高的同學便很樂意幫助能力較弱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能力較弱的同學可以得到幫助和感到被接納,能力較高的同學更能鞏固所學和建立自信,可說是一舉兩得。

有些讀寫障礙的學生在學校裏已累積了不少學習中文的挫折,令他們覺得上課就是失敗的經歷,因此建立他們的成功感尤其重要。我希望學生可以在博思會學習各種補償策略,例如以故事識字法、部件部首識字法和上文下理推測法等等去增加識字量,從而改善其閱讀能力,讓他們能自主學習。

增加識字量小秘訣

識字量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2007年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就收錄了3,172個常用字,可見增加孩子識字量極為重要。以下是增加識字量的四個小秘訣:

、中文字有80%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教導孩子「部首」和「聲旁」對認知有極大的幫助。例如:「蜻」字,因為蜻蜓是昆蟲,所以屬「虫」部,而它的讀音是「青」,所以「青」是它的聲旁。

、學習非形聲字,可以嘗試使用「圖像識字法」。例如:「森」字,可以把它想像成三棵品字型排列的大樹,「傘」字則可以把它想像成四個人在一把雨傘下。

、誇張的故事識字法有助學生記憶。例如:「醜陋」,可以為它編這樣的故事—小明不小心喝了「酒」,詞語寫得像「鬼」畫符,老師扭他的「耳朵」,給了他一個「丙」級分數,罰他坐在「椅子」上(故事雖然不合理,但有趣滑稽的畫面會令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

、培養閱讀的習慣,增加識字量。閱讀書本後,可以把新學到的詞語寫在「 字庫銀行」,並訂立複習的計劃,例如:每星期朗讀三次,並用詞語口頭造句,充分理解字詞的形、音、義,由此把詞語化為長期記憶。

今次介紹的「猜猜看」,家長可以借助家中的物件讓小朋友認識及說出不同的詞彙,促進言語發展,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道具:

一個袋子、家中常見的物件

玩法:

1/ 家長預先把家中常見的物件收進袋子裡

2/ 再鼓勵小朋友觸摸袋中的物件:「你摸吓?估吓乜嘢嚟?」

3/ 亦可以對話形式引導小朋友形容物件,如形狀、大小、質地等等

趁著孩子放假,家長可以和小朋友玩真實的「煮飯仔」遊戲,以簡單的材料和步驟,一步一步和孩子一起製作美味的食物,從中利用連接詞如「首先」、「然後」,「最後」等等去描述步驟,讓小朋友學會連接的言語技巧。此外,亦可讓小朋友從中了解菜式的製作過程,借機教導他們要珍惜食物。

簡易烹飪: 果醬多士、沙津、雪條、啫喱、阿華田、曲奇、PIZZA…

你有小朋友製作的食物相嗎?大家不妨在留言處張貼吧!

夏天除了為大地帶來雨水,也帶來了不同的昆蟲,你看到圖中有哪些昆蟲嗎? 家長可以嘗試以對話形式引導小朋友形容圖中的昆蟲,如數量、形狀、顏色、大小、位置、外貌如有沒有觸角、翅膀等,讓小朋友認識及說出不同的詞彙,增加詞彙之餘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簡單記憶法】英文字母 b d 容易混淆,如何是好?

以下是來自博思會課堂的趣事: 有一天,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告訴老師:「我學懂分辨 b 和 d 了!」 老師好奇問他是如何做到,他說:「哥哥教我,前面有個大肚dum便是 “d” !」 老師追問:「那 b 呢?」 小朋友驕傲地回答:「後面有個大屁股便是 “b” 啦!」 答後,大家哈哈笑! — 其實,要記著b、d 英文字,除了以圖像故事化來加強記憶外,也可以利用孩子的雙手作為視覺提示。學習英文的方法變化多端,應該了解孩子不同的喜好及學習風格,以不同活動形式去學習,而非只有單一個方法,讓孩子愉快學習至為重要! 資料來源:https://bit.ly/3cslyEe     博思會支援讀寫障礙學生 – 課餘支援計劃:

惆悵安排什麼活動給小朋友?看看以下3個互動親子遊戲,邊玩邊訓練小朋友的自我抑制及靈活認知,立即看吧!

集體遊戲 –  先生話

 

目的:

讓幼兒學習聆聽指令、自我抑制能力

 

玩法:

1 . 參加者圍圈坐好,聆聽「先生」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動作。

2 . 「先生」會說出一些動作,如「先生」在說動作時也說「先生話」三字,參加者便要跟著指令做動作,如「先生話,舉起雙手」,參加者便要舉起雙手;如工作員說動作時沒有說「先生話」三字,參加者便維持之前的動作。

桌上遊戲- 層層疊

目的:

訓練小朋友的工作記憶、自我抑制及靈活認知

 

玩法:

先將木塊三根為一層,交錯疊高成塔,然後輪流抽取一根木塊放在木塔的頂層,若在過程中木塔倒塌則算輸。

*玩法建議請瀏覽遊戲內的說明書

桌上遊戲 – 衾棉胎

目的:

訓練小朋友的工作記憶、自我抑制及靈活認知

 

玩法:

1.將 51 張啤牌按人數盡量平分,將牌背朝上放在自己手上

2.由發牌者依序順時針出牌,出牌時將自己最上面一張翻開放在桌中間,並同時喊數字1,第2個人翻牌時喊2,把牌繼續疊在中間,依序喊到J、Q、K後下一個就恢復喊1。

3.翻牌同時,若發現喊的數字和翻開的數字相同時,所有玩家就要立刻朝中央的牌堆拍下去,拍得最慢的人(手在最上面的人)就要把中央的牌堆全部收回去,並由那人重新開始由1數起出牌。

4.最快手上沒有牌者便是勝利者。

 

讀寫障礙的小學生經常寫錯字,容易混淆字形相似及讀音相似的字。他們肌肉協調能力較差導致執筆有困難,功課本上也常有擦改錯字的痕跡。閱讀方面,他們通常不願意朗讀文章,容易讀錯字或有跳讀的情況出現,對於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與重點就更加困難。有些學生更會在數學計算及運用方面出現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很多治療服務因此暫緩或改為線上治療,很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家長擔心線上治療的效果不如面對面的治療,對學童的學習進度有所影響。博思會今次邀請到擁有十五年言語治療師經驗的姜秀青姑娘分享一下疫情下的言語治療與一般面對面治療的分別,也為家長提供一些在家訓練的建議,減輕大家對線上治療的憂慮。

 

【博思會言語治療師 Q&A】點樣分小朋友需要接受言語治療?線上言語治療同面對面治療有咩分別?

什麼情況需要接受言語治療?

很多幼兒的家長或會有疑問,究竟如何分辨小朋友是需要接受言語治療?曾姑娘解答道:「一般情況下,如果小朋友已經就讀幼稚園,老師如發現小朋友與同齡的孩子說話能力上有差異,便會建議家長到CACs 由醫生診斷,再轉介至相關的言語治療服務,或轉介至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進行治療。如果小朋友在最熟悉的環境,例如在家中,他的語言能力仍然不如其他同齡小朋友,那就可能有接受言語治療的需要了。」曾姑娘也補充,有部份小朋友確實是「late talker」,他們未必需要參與言語治療,長大後都可能有所改善,但曾姑娘還是建議最好由專業人士,亦即言語治療師作評估會比較合適,不要自己「估估下」。

 

疫情對幼兒學習語言的影響

疫情持續多時,很多幼兒的家長都擔心戴口罩影響幼兒的說話能力。曾姑娘坦言疫情對於幼兒學習語言方面多少會有影響,反而保持社交距離的影響可能更大:「在家中除下口罩的時候,幼兒尚可看清大人的咀形學習說話,不過當保持社交距離,反而令幼兒聽不清楚別人的說話,也對學習社交技巧有所影響。希望這個疫情不會拖延太久,令幼兒可以「追得上」語言學習進度。」

 

線上與線下的言語治療

疫情當然亦影響到言語治療的療程要改為以Zoom形式進行治療,有很多家長對於用Zoom做言語治療都會擔心效果不及面對面好,但又怕如果沒有持續支援對小朋友語言有影響。曾姑娘解釋其實以Zoom 做言語治療和面對面的言語治療在治療目的上是有所不同的:「面對面的言語治療,是治療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及訓練,而在Zoom進行言語治療,則可以同時為家長服務,使家長在治療及言語教育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例如言語治療師可以觀察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出一些語言學習的建議。在Zoom期間,學生家中的玩具也可以是言語治療的好幫手。言語治療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家中有什麼玩具可以利用,從而提議家長如何運用家中的玩具幫助小朋友學習。」

 

 

資料來源:博思薈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