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圖書促進識字

Publish on 2020-05-15

語言及文字是溝通和學習的重要橋樑。正如學習語言一樣,當走進文字世界時,孩子也要有充份接觸文字的機會和重複練習才能識字,明白到文字就是用來表達意思的另一種方法,或就是用來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因此,在教導孩子識字時,必須把那個字詞的形、音、義緊扣起來,當孩子看到那個字詞時,腦袋便隨即出現相應的讀音和意思,識字量便如此慢慢累積起來。

 

然而,香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有些口語詞?未必與標準漢語(即書面語言)相同,例如「猴子」我們會說「馬騮」;「誰」會說成「邊個」;「下雨」會說成「落雨」;「吃了」會說成「食咗」等等。這個口語跟書面語落差的情況,會阻礙孩子學習那些字詞。在閱讀繪本時加入朗讀繪本環節,既可增加孩子認讀文字的機會,更可藉此加強他們口語與書面語轉換的能力,更能理解繪本中的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朗讀繪本的準備功夫

  1. 挑選繪本:
  • 圖文配合、用詞及句式簡潔。
  • 字詞及句式重複出現:孩子有更多機會複習那些詞語及句式,幫助記憶(例:彩虹系列繪本或《愛吃水果的牛》)。
  • 符合孩子程度:因應孩子的能力選擇難度及長度適中的繪本(例:孩子能認讀書中八成以上文字及可在 15-20 分鐘內完成閱讀整本圖書)。若孩子對文字不感興趣,可先選擇多圖畫、少文字的繪本。

 

2. 先講述故事,後朗讀繪本:

  • 運用「對話式閱讀」中提問、回應、擴展及複述的四個步驟,由家長引導孩子理解及欣賞繪本的內容。
  • 當孩子熟識了故事內容後,家長便可與孩子朗讀內文。

 

朗讀繪本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1. 家長朗讀繪本給孩子聽,可讓孩子熟悉以書面文字表達意思的方式,有助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

 

  1. 在朗讀過程中,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口語與書面語的對應。研究發現,當孩子口語及書面語轉換的意識提升,他們運用書面詞?及書面句式寫作的表現均有進步(吳偉文,2013)。

 

  1. 如何朗讀繪本?
  • 家長可以一邊指著繪本上的文字,一邊朗讀,而朗讀的速度可以放慢。孩子能在觀察指讀的過程中,學會一字一音的概念及嘗試認字。

 

  1. 如何學習口語與書面語轉換?
  • 朗讀故事時,當遇到那些口語跟書面語不同的詞?及句子時,(例:「猴子」、「回家」、「你住在哪裡?」),家長便要解說兩者的分別(口語是日常對話用語,而書面語是寫在書本上的用語),並示範對換(例:「回家」即是「返屋企」的意思),讓孩子理解兩者擁有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表達模式。

例子:

家長:「有一隻猴子在樹上。」

家長:(解說故事同時指著文字)「有一隻馬騮喺樹上面喎。」

家長:「猴子即係咩呀?」

孩子 :「馬騮。」

家長:「係喎。平時我地講嘅馬騮,寫出嚟就喺猴子。」

 

  1. 親子伴讀:與孩子一起朗讀圖書,有助提升識字能力及建立自行閱讀的習慣。
  • 由於親子伴讀需要孩子朗讀文字,孩子必須已掌握一定的字詞(例:K2以上)。家長需選擇孩子能認讀八成以上內容的繪本進行伴讀。
  • 家長與孩子一邊指一邊朗讀文字。家長盡量緊貼孩子的速度,但需比他稍慢(約半秒),既能讓孩子主導朗讀的過程,亦有助家長知道孩子未能掌握哪些字詞,加以教導。
  •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字或讀錯字音時,家長可以停 3-4 秒,讓孩子嘗試更正讀音。
  • 期間家長可以給予簡短提示(例:圖畫,動作,語言提示)或提出正確讀音,讓孩子重複一次正確讀音,然後繼續一同誦讀。
  • 每當孩子嘗試或讀出正確字音時,家長可以多加讚賞。

 

家長除了可以用「對話式閱讀」的方法講述繪本故事,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外,也可與朗讀、解說口語與書面語落差的字詞及親子伴讀等技巧並用,讓孩子學習書面文字及句式。下一節,我們將會介紹更多幫助幼兒認讀文字的遊戲。

 

撰文:香港大學實習教育心理學家陳潔笙、廖藝婕

顧問:博思會資深教育心理學家陳靜琼博士

 

參考資料

 

吳偉文 (2013) . 小三中文寫作行動研究: 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

 

有用連結

識別及支援有讀寫困難幼兒系列 – 其他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