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思會專家與《醫生與你》】

港台電視31320日播出的《醫生與你 》節目中,邀請了丁錫全醫生與大家講解讀寫障礙的成因,而博思會課程顧問鄭佩芸教授亦有接受訪問,在節目為家長拆解迷思,並分享在家支援之道。

立即點擊影片瀏覽完整節目!

語文是學習的根本,但對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而言,不但學習語文倍感吃力,更可能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表現。及早識別,配合適當的介入與支援,許多讀寫障礙的問題也可得到改善。博思會廿多年來致力為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提供支援,助其跨越學習困難,重拾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原文:https://bit.ly/469NGTq

 

博思會課程顧問鄭佩芸教授指,讀寫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學習困難,患者在處理文字的讀音及字形結構方面出現問題,難以準確及流暢地認讀及拼寫或默寫文字。醫學界認為其成因無關乎智力的高低,而是與腦部結構及其功能異常有關。「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面對不同程度的讀寫障礙問題,本地幼稚園和中小學合共約80多萬學生,以此推算全港約有8萬多學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讀寫障礙。」

 

早期徵兆露端倪

她續稱,近年隨着社會和家長對讀寫障礙的關注有所提高,求助個案亦相應增加。然而,許多個案都是學童升讀小學,開始認真讀書寫字才被發現。其實讀寫障礙有跡可尋,早在學前階段已可藉由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和反應,尋找蛛絲馬跡。例如:對話時總是將「呢個」、「嗰個」掛在嘴邊,未能說出物件名稱;或平日不愛說話,傾向用行為表達個人感受;對於父母的語言指示反應遲緩,甚至沒有反應。

 

鄭教授解釋:「讀寫能力是建基於『文字解碼』和『語言理解』兩部分。孩子在學前階段對文字的接觸可能有限,卻能通過其他語言的表現反映潛在的問題。」除了上述的命名困難及跟隨指示困難外,如果小朋友對跟讀兒歌沒有興趣,唱遊課時跟隨節拍有困難,可能是在掌握語言的節奏韻律上出現困難。她建議,家長如懷疑孩子有讀寫困難,應及早安排他們接受專業評估。

 

破迷思及早正視問題

「不少家長存有誤解,以為孩子年紀尚小,隨着年齡增長自然會好轉,於是採取觀望態度,待孩子上小學後按其表現再作決定;另有家長擔心『標籤效應』,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評估,因而錯失及早介入及支援的黃金時間。」鄭教授指,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在詞彙掌握和閱讀理解方面能力較弱,影響知識的吸收,不但學習語文感吃力,其他科目的學習表現亦會受影響;更有學生因此害怕接觸文字,逃避學習。學生學習感挫敗,亦會影響個人自信心和行為。所以,讀寫障礙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容忽視。

 

鄭教授表示,坊間流傳戴眼鏡或做運動可根治讀寫障礙,這些說法實屬無稽,全無科學根據。她強調,讀寫障礙雖然不能根治,卻可通過及早支援得到改善,愈早介入效果愈顯著。博思會備有「學前及小學讀寫障礙甄別測驗服務」,由該會專家根據過往的經驗而制訂,用於識別有讀寫困難傾向的年幼學童(4歲或以上至三年級),並按測驗結果,為學童及其家長提供及早支援服務。另外,為了加深家長對讀寫障礙的認識,會方特別製作了十多輯不同主題的《識別及支援有讀寫困難幼兒系列》影片,在博思會YouTube頻道供家長免費觀看。

 

博思會全方位支援

另外,該會亦設有課餘支援計劃,專為患有讀寫障礙的中小學學生提供中文、英文及數學專科學習支援。課程透過系統化、明確及多感官的教學方法,輔助學生掌握文字與數字符號系統的特點。導師會因應學生的能力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掌握學習方法,並提升學習動機,發展讀寫與數學能力。學生可選擇個別或小組上課,亦可選擇面授或實時網上上課,或以混合模式上課。學習小組的人數不會超過四名,使學生可以得到悉心的照顧。新一期課程現正招生。

 

繪本童思:博思會學前語文課程

除了課餘支援計劃,博思會亦有早期讀寫支援計劃,協助已被識別為有讀寫困難傾向的學前兒童建立文字的興趣及能力。早期讀寫支援計劃以《繪本童思》為課程藍本,支援有語文學習困難的幼兒。是項課程融合繪本以及有趣互動的語文活動,循序漸進地改善學生的語言及認讀能力。2022年,博思會聯同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的學員,進行了一項有關《繪本童思》學前語文課程的研究。研究發現,在接受《繪本童思》小組訓練後,學生的語言及認讀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見及早支援對有讀寫障礙傾向的年幼學童的重要性。

「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 – 戎景豪媽媽Nancy

戎景豪Wilson是一位年輕音樂人,現時是Omega樂隊的主音及結他手,同時也是非牟利組織「青草音符」的愛心大使,教授SEN小孩樂器,透過演出機會,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溝通能力。

現時Wilson可以在人前有自信地表演和教授小朋友,他的媽媽Nancy實在居功不少。回想Wilson 的成長路,Nancy坦言著實不易。Wilson 小時候讀書充滿挫折,老師的講課對他來說可謂「過目即忘」,到初小時更確診讀寫障礙和專注力不足,Nancy說二十多年前社區上對SEN學童的支援不足,對於如何幫助Wilson學習可說是無從入手。

Nancy當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耐心陪伴Wilson學習,每一份功課都仔細與他一起做。「陪他背頌課文的時候,發現他喜歡『䟴身䟴勢』(動來動去),於是我就叫他試著用打拍子的方法幫助自己背書,他竟然因此能把課文完整背出來。」Nancy更因此意外地發現兒子對節奏很敏感,成為他開啟音樂路的一個小小契機。

P1

Nancy記得,Wilson小時候去到琴行,最喜歡試玩的樂器就是結他,於是就幫他報名學結他。然而,上完一堂課後,結他老師認為Wilson記不到譜,很難學習結他,勸說他們放棄。此事無論對Wilson 和Nancy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時失落之感她仍然記憶猶新,因為兒子對學結他真的有相當濃厚的興趣,要他放棄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但要找一個適合兒子的老師,卻也不容易。

雖然第一次學結他經驗受到挫折,但Nancy仍然鼓勵兒子學習,在找到第二個適合的結他老師前,她建議兒子嘗試自學結他:「我叫他用3個月的時間,試試自己聽著音樂,把韻律記下來,再自己把歌彈出來。結果3個月後,他自彈自唱了一首『真的愛你』送給我,令我十分感動!」

Nancy認為,陪伴就是對小朋友最好的支持,現在Wilson不僅可以以結他手的身份公開演出,更將自己所學教授SEN小朋友,扶助他們成長,對於媽媽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

關朗曦 (Matthew) 自幼學業成績不理想,然而當年「讀寫障礙」這個名詞並不普及,未有相應的專業介入及接受調適服務,令他在求學時期因老師和同學的不理解而感到沒有自信。不過,每當他去觀鳥的時候,腦袋便會牢牢記著每種鳥兒的聲音及牠們的名字,到現時為止,可以認出超過 500 種鳥兒的叫聲!

Matthew 於 2022 年獲博思會邀請作為「香港金紫荊扶輪社・博思會學生勤到獎」典禮嘉賓,分享他如何克服讀寫障礙,並以其專長及興趣,與太太於2018年一起成立「嗚鴉自然教室」(Project Crow),透過知識傳遞,喚起大眾的環保意識。

Matthew 自六歲開始喜歡觀鳥,辨認雀鳥的種類及牠們的叫聲比起讀書令他更有成就感,每次到外國旅遊,觀鳥更是他指定的旅遊活動。Matthew 通過觀鳥得到的樂趣,剛好彌補學業上的挫敗感。

Matthew 其後於海外升學,再返港繼續學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畢業,曾從事藝術及攝影教育工作,近年亦為香港觀鳥會擔任「香港鳥類生態藝術工作坊」導師。

回想升讀大學的時候,Matthew 發現社會已經對讀寫障礙有一定的認知,老師的態度亦較為開放,願意與學生討論應試和調適的方法,所以他鼓勵讀寫障礙的學生,如果遇到困難,都可以向老師提出及商量解決辦法。

Matthew 認為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讀寫障礙的學生不要被讀寫困難及社會上的標準所局限:「我們的人生除了讀書以外,可以有更多的意義及可能性,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人,社會才得以發展和進步。當然,家長對小朋友的支持亦很重要。如果學生想在有興趣的範疇發展,應該多花時間去鑽研,就如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去研究和辨認不同雀鳥的聲音一樣。」

我最大的推動力

驅使我幫讀障學生的最大的推動力就是當我見到他們的成績有進步,以及聽到家長的回饋。

在接觸學生家長的時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家長眼泛淚光的告訴我,表示終於找到合適小朋友的教學方法,我也深受感動;亦有家長很開心的告訴我:「我小朋友成績有進步啊!」,這些時候我亦會同樣得到鼓勵。

有一個男學生,他六年級才到博思會上課,他初來到時真的很消極,沒有自信心,還會說:「我無論如何也不會合格,我為什麼還要來呢?」慶幸這位學生的家長明白有讀寫障礙的學生需要持續支援才見成效,一直堅持讓他來上課,也慶幸小組中有一位勤力的同學,令他明白到自己也不能太懶惰。到他中二的時候,他終於很開心地告訴我:「我合格啦!」之後上課的表現就更加積極。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令我想繼續幫助更多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

作為一位老師,我們同時是一位聆聽者。

每個學生來到博思會都有自己的問題或情緒,開課之初,我都會與他們慢慢溝通,了解他們的性格和喜好。譬如他們喜歡玩遊戲機,我都會與他們討論;又或者課堂中間的小休,我都會跟他們玩一些益智小遊戲,讓他們放鬆一會。這種輕鬆的溝通方式,都有助老師了解學生,幫助以最適合的方法幫助他們學習。

老師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推動力是當他們在博思會上課後,發覺自己成績有進步,便會開始有興趣來上課的了。

建立詞彙四妙法

1.多感官輸入

利用「多感官輸入」的方法刺激五感(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可以增強孩子對字母的印象。例如:「口講手拍」,讀每一個字母時,拍一下手臂。讀完讀整個詞彙,並掃一下手臂,代表讀完。

2.加強記憶法

如容易忘記已學的字詞及混淆字音或字形相似的字,可以嘗試使用「圖像記憶法」及「故事記憶法」輔助。最常見的分不清「b」與「d」,可將其圖像故事化。「b」的字母可以用「boy」(男孩)及「ball」(皮球)這個兩個同是「b」音的字作提示,如畫一個男孩正在踢球,先寫直線像個男孩,再寫半圓像個皮球。又例如分不清「their」和「there」,可以用「故事記憶法」加強記憶。「Their」和人有關,用與人形相似的「i」,「there」和地方有關,用與路標相似的「r」。

3.有步驟默寫

英文字中有兩至三成無法按照一般拼音的方法拼讀,例如常用字:「the」,沒法拼出來,也不能透過圖像來理解,就可參考「Look、Say、Cover、Write、Check」的方法有步驟默寫。步驟如下:看一眼 → 讀出來 → 把字蓋住 → 默寫一遍 → 對一對。

4.鞏固及重複練習

依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可分為被動的學習及主動的學習。研究發現,在學習知識兩週以後,被動地「聽講」的學生只記住了5%,而主動地「教其他人」的學生則能記住90%。

我喜歡博思會的原因

“我在大學時期曾經替一個發展遲緩的學生補習。有一次,我叫學生專心點,當時他的回應令我很意想不到:「其實我已經很專心,很努力,為什麼大家總說我不專心,不努力?」

那刻我突然醒覺,我是否用了自己的尺去量度對方?我有沒有真正了解小朋友的特殊需要?”

這件事讓我在畢業後很想專注幫助SEN(特殊學習需要) 小朋友,希望可以真正幫助小朋友學習,於是來了博思會做老師,轉眼已經做了十一、二年!由於博思會是以小班進行教學,因此老師較容易與學生建立關係,也容易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難處。我覺得在博思會任教是一份「對人」的工作,比較人性化,能夠針對學生的需要,從而幫助他們,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小組裏,學生難免會有能力上的差異。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學習活動,計分規則以「態度分」的比重最高,能力較高的同學便很樂意幫助能力較弱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能力較弱的同學可以得到幫助和感到被接納,能力較高的同學更能鞏固所學和建立自信,可說是一舉兩得。

有些讀寫障礙的學生在學校裏已累積了不少學習中文的挫折,令他們覺得上課就是失敗的經歷,因此建立他們的成功感尤其重要。我希望學生可以在博思會學習各種補償策略,例如以故事識字法、部件部首識字法和上文下理推測法等等去增加識字量,從而改善其閱讀能力,讓他們能自主學習。

增加識字量小秘訣

識字量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2007年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就收錄了3,172個常用字,可見增加孩子識字量極為重要。以下是增加識字量的四個小秘訣:

、中文字有80%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教導孩子「部首」和「聲旁」對認知有極大的幫助。例如:「蜻」字,因為蜻蜓是昆蟲,所以屬「虫」部,而它的讀音是「青」,所以「青」是它的聲旁。

、學習非形聲字,可以嘗試使用「圖像識字法」。例如:「森」字,可以把它想像成三棵品字型排列的大樹,「傘」字則可以把它想像成四個人在一把雨傘下。

、誇張的故事識字法有助學生記憶。例如:「醜陋」,可以為它編這樣的故事—小明不小心喝了「酒」,詞語寫得像「鬼」畫符,老師扭他的「耳朵」,給了他一個「丙」級分數,罰他坐在「椅子」上(故事雖然不合理,但有趣滑稽的畫面會令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

、培養閱讀的習慣,增加識字量。閱讀書本後,可以把新學到的詞語寫在「 字庫銀行」,並訂立複習的計劃,例如:每星期朗讀三次,並用詞語口頭造句,充分理解字詞的形、音、義,由此把詞語化為長期記憶。

More than words: charity supported by Operation Santa Claus helps Hong Kong children with dyslexia build confidence and learn

• Pathways Foundation focuses on promoting literacy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ho suffer from dyslexia and delivering interventions for those with learning woes
• NGO is one of 15 charities to benefit from fundraising drive by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d public broadcaster RTHK

Reporter: Carrie Lee
Photo: Xiaomei Chen

Published: 10:00am, 21 Nov, 2022
Original article: https://sc.mp/nigo?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share_widget&utm_campaign=3199779

Seven months ago, 10-year-old Yoyo Yiu Ching, who is dyslexic, was struggling with her studies despite trying her best. Worse still, she was often misunderstood and thought to be careless and inattentive.

“Now I find studying easier, and I am happier,” the Primary Five pupil said.

The tide turned for Yiu in April when she started attending classes for dyslexic children at Pathways Foundation to supplement mainstream schooling.

“The courses use methods that enable dyslexic children to learn more easily,” Yiu’s mother Ada Hung Suk-wai said. “For example, to help her memorise Chinese words, the tutor showed her how to break up a word into parts linked by a story.”

Yiu said: “There many dyslexic children and we need help. Other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our problems. They just criticise us wrongly, saying we are not paying attention or working hard. So Pathways’ services are important.”

Founded in 2001 by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educators, psychologists, doctors, lawyers and businessmen, the foundation serves children with dyslexia.

“It’s the first and only NGO in Hong Kong focusing on promoting literacy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ho suffer from dyslexia and delivering interventions for those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difficulties,” executive director Lucille Wong Siu-ha said.

“The foundation is one of the global partn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and the only one in Hong Kong,” she added.
People with dyslexia, which is not a problem of intelligence, encounter difficulty in word recognition, leading to issues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Wong said the condition affected about 1 in 10 individuals in Hong Kong.

“Many students with dyslexia suffer in silence and have very low self-esteem because they often fall behind in their education and lose faith in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Children with dyslexia are often stigmatised and misunderstood,” Wong said.

“We aim to create an effective and individual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ese students, providing them with dyslexia-specific and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to help them bridge their learning gap, rekindl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assist them to discover their strengths and foster self-esteem.

“It is also our mission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se childre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she added.

Wong said the learning difficulties faced by such students often could not be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mainstream schools with their large class sizes, while subsidised lessons such as Pathways’ are limited in number due to insufficient funding.

“There is a long wait for assessments and referrals.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those from low-come families, can do nothing but wait,” Wong said. “In a nutshell,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who need help but there are not enough resources to serve them all.”

Fortunately, she noted, support was on the way.

The organisation is one of 15 charities benefiting this year from Operation Santa Claus (OSC), an annual fundraising drive by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d public broadcaster RTHK. Marking its 35th anniversary this year, OSC has raised HK$353 million (US$45 million) since its launch in 1988 to support the Hong Kong community through 323 projects.

“With the funding, we aim to help young students with reading and writing difficulties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Wong said.

“Starting next year, we will provide them with timely and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through fully subsidised short cours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mathematics during the Easter and summer holidays. Our target is to help 240 students in the three-year project.”

The professional and evidence-based short courses will be conducted in groups of three to four. The classes will be individualised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s, allowing them to focus on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explore their own potential and rebuild self-confidence.

由博思會建立的《繪本童思:博思會學前語文課程》(《繪本童思》),以語言及識字能力兩大範疇為基礎,由淺入深編排學習內容,讓幼兒透過閱讀繪本及相關的遊戲活動,建立讀寫的基礎能力。

因應近年疫情對兒童學習的影響,博思會教育心理學家招麗儀女士聯同香港中文大學的專業教育心理學文學碩士課程學員梁倩子小姐及吳綽康先生,製作《繪本童思.家長學習短片系列》,讓家長或幼兒工作者都可以透過短片系列認識善用繪本及相關活動的技巧,有糸統及有效地支援幼兒學習語文。

 

此外,招麗儀女士、梁倩子小姐及吳綽康先生亦會於2022年12月8日舉行的「學與教博覽2022」的研討會上與業界分享成果,期望當中的技巧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繪本童思.家長學習短片系列》全套9集已上載於博思會YouTube 頻道喇!即刻就去我們YouTube頻道 先睹為快啦!

繪本童思話你知

221104_繪本童思話你知
Margaret

 

近年SEN學生受到不少關注,當中有不少是看不到的障礙,讀寫障礙便是其一。
從事特殊學習需要教育的英文老師丁元春笑說:「讀寫障礙不是不讀書的藉口,只是需要多點時間找出適合的學習方法。
我們不是step by step,而是toe by toe,逐少慢慢建立學習的意識,最緊要幫學生找回成功感。」

 

 

原文:https://bit.ly/3MNdigo

 

有位女大專生小時候被診斷為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卻在中小學期間拿下逾50次全港朗誦或演講比賽的獎項,完全打破坊間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既有印象。
博思會資深英文老師丁元春指,「家長先要接受事實,更加不要將讀寫障礙無限放大,無形中小朋友都會嚇怕,以為自己讀不到書,升不了班。有些中學生更會認為升不到大學,將來生活好難安穩,感到好徬徨。」

讀寫障礙不是病

多年來丁老師接觸不少讀寫障礙學生和家長,她無奈指有些是瞞着家人偷偷前來的,最怕從此被標籤。「不少人對讀寫障礙仍然有很多誤解,會問幾時先醫得好。這個不是病,是天生的神經系統問題,只能以不同方法來處理,絕對不是醫治。」她認為讀寫障礙就如近視,並不是病,佩戴眼鏡就可以,只要用對方法便能解決問題。

我手寫我心,對一般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實當中牽涉很多步驟,包括語音處理、視覺及聽覺認知能力、列序或組織能力等。丁老師說:「我們習慣將文字變回聲音,聲音在腦中才有意思,之後再用手寫出來,如果其中一個步驟的運作慢些或卡着,便形成障礙。」

丁老師就如偵探一樣,找出學生的讀寫問題,如從中文的形音義、英文的拼音着手,包括分不清b或d、混淆意思相近的字詞等,再逐一擊破。

「當長大了,就要學懂使用應對方法來解決,如記憶力弱,可用圖像分析、分類等來協助。他人在幫你的時候,自己都要慢慢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如朗誦得獎的小女生記憶力弱,其他同學15分鐘就能背好的朗誦內容,她可能需要3小時才背好。小女生漸漸發覺死記硬背行不通,便用故事形式來理解文章,即時入腦得多。

正面成長心態

讀書障礙只是解釋,不是不讀書的藉口。丁老師說:「成長心態好重要,不要因為自己是讀寫障礙,就理直氣壯地不讀書,自我劃地為限。」就如博思會以迷宮為標誌,學生要懂得山不轉路轉。「前面既然是牆,點解要一直向前撞,不會轉彎呢?可能向右移一步就是大門。」

不時跟家長會面時,丁老師總感到他們背負的沉重壓力和無力感,皆因小學每周必備的默書最能見真章。「點解溫極都唔識、點解唔記得、就算溫得好熟,第二朝又唔記得,或者默出來甩甩漏漏,又唔係全個字形無,而是少咗筆劃,對形音義掌握得好差。」

丁老師建議家長先認同和諒解學生的難處,舉例如寫韓文就似畫符號一樣,即使韓文是拼音文字,看不懂自然讀不出來,更何況要默寫出來。「語文是基本學習工具,無工具又點學其他知識,自然無心機讀書。」

理解讀寫難處

一般人不明白何謂對字詞的不理解,如「我今日好開心」,在某些讀寫障礙學生眼中會變成「我今」、「日好」等難以理解的詞。丁老師無奈道:「這已經不是『睇得多就知,聽得多就明』的問題。當字詞愈來愈多,或者小朋友長大了不好意思開口,可能連最簡單的字詞都看不明白。」

家長不妨將學習標準稍作調節,如老師要默寫10個詞語,若讀寫障礙學生能背好5個詞,亦可視之為滿分,從中為學生建立成功感。「成長需要時間,他們不是低IQ,不是懶、不肯讀,只要找出對的方法。」

有位碩士畢業的女生從小默書總是零分,但她很努力溫習,付出跟成果完全不成正比,直到中七那年得知有讀寫障礙,多年來的零分之謎終於解開。幸好她學習生涯中遇上不少良師,肯定她的思辨能力和說話技巧,即使事倍功半也能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後來慢慢學會借助書本的錄音版本來幫助閱讀,當遇上挫折或被誤解時,更會勉勵自己「不理解是常態」,以樂觀性格迎接挑戰。

 

 

作者:劉妙賢
責任編輯:李越樺

今次介紹的「猜猜看」,家長可以借助家中的物件讓小朋友認識及說出不同的詞彙,促進言語發展,亦能促進親子關係。

道具:

一個袋子、家中常見的物件

玩法:

1/ 家長預先把家中常見的物件收進袋子裡

2/ 再鼓勵小朋友觸摸袋中的物件:「你摸吓?估吓乜嘢嚟?」

3/ 亦可以對話形式引導小朋友形容物件,如形狀、大小、質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