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現孩子問題 協助漸上學習軌道

發表於 2019-07-25

張威文是兒科物理治療師,育有一子一女;長子今年升讀五年級,妹妹即升讀四年級,他們二人皆有不同程度的讀寫困難。兒子早於一年級下學期接受了評估,確認有讀寫困難;女兒則於二年級才接受評估,而當時她的讀寫程度屬borderline(邊界綫),即只差一點點就確認為讀寫困難。張威文說:「當時做評估的教育心理學家跟我說,若然孩子在一、二年級的評估中只是剛好及格而不接受訓練的話,升上高年級再接受評估,就一定會不及格。」

刻不容緩 解決讀寫問題

兩名孩子後來都有接受語文訓練,雖然妹妹一開始沒像哥哥般即時確認為讀寫困難,但後來慢慢發展下去發現妹妹較哥哥更像有讀寫困難。「妹妹一直以來給我們的感覺是屬正常,而且她一年級時的成績看似沒有的太大問題,更當上了班長,所以我們就放下了心頭大石。惟她經常執筆忘字,或寫鏡面字,但我們不以為然,覺得可能是一年級要學的字太多,才會記不住。豈料到二年級情況愈發嚴重。」除了愈早發現孩子有讀寫困難就能愈早讓他們接受訓練外,張威文亦認為如果一年級已跟不上,到以後學習進度就會被遠遠拋離,想要繼續跟主流學習進度就難上加難。

束手無策 家長初遇困難

「妹妹有認字困難,記字困難,寫字會『甩頭甩骨』。像『是非』的『是』字,她會將不同部件分開很遠來寫,並寫得像打風一樣。」張威文有時想在家跟孩子練習寫字,卻因筆順問題而束手無策。「記得有一次妹妹幼稚園時教她寫『門』字,卻發現她在學校所學的筆順跟我所學的不一樣,學校聲稱所教的筆順是跟教育局,雖然我認為無論筆順如何能寫出來便可,但變相家長難以在家教學,所以我對此印象很深刻,因為當時實在太frustrated(有挫敗感)。」妹妹亦有認字問題,例如「故」字會讀成「古」音、「峽」字會讀成「夾」音。「經過訓練後其實妹妹的情況的確有好轉,而她在慈善機構博思會接受的訓練會教她形聲字,象形字等。其實那『峽』字她起碼沒有讀成『山』字音,我已經偷笑了。」

初小脫節 高小更難跟進

張威文認為,小三或以前,因學校的寫作要求並不高,孩子只要跟著學校教的句式背了,到考試時作句就將答案默出來,問題便不大。「所以初小仍能『偷雞』,但再大一點要作文,就難以應付。又以常識科為例,小學的常識科並不完全考常識,而是考你默書,所以當她記不好字便難以作答。」所幸妹妹有提早做評估,他便知道女兒的情況要及早處理,較之於其他學生,他們兩兄妹都會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我們會在考試前預備得更多、更仔細,別人可能兩、三星期便可以,我們便會預早個半月去預備。到現在暑期我們都不會停下來,每日會看一篇閱讀理解,只看不做題目,看兩本薄的英文故事書,寫一篇日記,再提早看一下新學年將會學的英文字以作備課。」為的不是要孩子考得更好,而是想他們將來學得更易。

從小灌輸 讀書的重要性

很多讀寫困難的孩子都不喜歡上課學習,因為全部都離不開文字,問到哥哥喜不喜歡上學,他回答說:「喜歡但覺得很辛苦,但都要做。」他能得如此答案,全因爸爸一直以來灌輸正面的學習思維。「我會用一些簡單但蘊含深刻意思的圖片,去教他們讀書的重要性。例如圖片中的場景很黑,當主角把書本打開後,光從書本透出;而當主角看完書把書合上,他的眼睛會發亮。我會用這張相片教孩子要看清世界,就要從書中汲取知識,書本能讓你發光,而不是令你覺得辛苦。」張威文認為,勝負不在於考試,而在於你學會多少、汲收到多少。

讀書與否 全按孩子心意

張威文用長跑比賽比喻主流的學習歷程,「大部份人都想贏比賽,但亦有人不想;我會先教他想贏比賽,當他想贏,我便帶他參與比賽。前題是孩子自己想參與比賽,他才需要訓練,如果他根本不想贏不想讀,其實這一切練習都不需要,家長硬強迫他而已。最終家長、孩子均以淚洗面,大家都很慘。」在張威文心目中,孩子從不會考得差,「只要他有預備,叻過之前就可以。」看著孩子一路有進步,他說:「我會陪他一起走。」說罷,張威文摸摸兒子的頭,面露寵愛,和藹又百感交集的笑容。

文章摘錄自:親子王Vol.480 – 攜手助孩子 跨過學習障礙